一家從零開始、只靠著創辦人騎機車賣產品的小公司,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擁有80多位員工、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台灣品牌?今天就帶你走進茶籽堂的成長故事,看看他們是怎麼從「活下來」到「賺錢」,又是如何面對組織擴張的各種挑戰!
茶籽堂的品牌DNA:用台灣土地的美好,打造良善生活
故事要從2004年說起,茶籽堂的品牌使命很單純也很動人:「傳遞土地美好的良善生活品牌」。他們以百分之百台灣苦茶籽為核心原料,開發各式生活用品,並且積極推廣台灣在地文化。不只如此,茶籽堂還投入地方創生,像是在南澳朝陽社區紮根,讓產品不只是商品,更成為台灣土地故事的載體。這種「用產品說故事」的方式,就像把一瓶苦茶油變成一張台灣的明信片,寄到每個消費者的手上。
組織成長的分水嶺:從30人到80人,關鍵在哪裡?
企業員工數不斷增加,背後藏著很多眉角。營運長Lauren分享,茶籽堂曾在30人規模時,組織運作卡關,營收也停滯不前,其原因很簡單:「沒有中階管理層。」每個人有問題都直接找創辦人,導致管理層決策壓力大、效率低。這個問題的突破點,來自於組建經理級團隊,讓業務、行銷等部門有專責主管,組織分層清楚後,才真正進入成長快車道。這就像是爬山,沒有分隊長帶領,大家只會在山腳打轉,有了分層管理,才能一層層攻頂。
資源有限下的抉擇:怎麼分配才活得下去?
很多人以為企業壯大靠的是「有錢能使鬼推磨」,但茶籽堂的經驗告訴我們,資源有限時更考驗決策智慧。創業初期,連地方創生、品牌投資這些「大公司才做的事」都得自己咬牙撐下去,所以,茶籽堂的組織成長可分為三個階段:「先活下來」、「追求損益平衡」,最後才是「開始賺錢」。這個過程最難的不是開創新產品,而是如何把有限的錢和人用在刀口上。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後來會積極導入數位工具、優化流程,讓每個人都能更有效率地工作。
人才梯隊的建置:怎樣讓大家都能跟上腳步?
從30人變80人,最大的挑戰其實是「人」的適應。原本大家習慣直達天廳、直接對老闆,突然多了中間管理層,難免有人不習慣。Lauren強調,這時候最重要的是「溝通」,不只是團隊開會,而是一對一關心、傾聽資深員工的想法。有些同事會因此選擇離開,但這也是成長必經的過程。只要持續修正與學習,讓組織變得更健康,未來遇到新挑戰時,大家才能一起前進。他們也重視「人才梯隊」的建構,確保每個關鍵職位有人可以遞補,讓公司不會因為某個人離職就亂了陣腳;同時導入雲端工具、數位化流程,像是線上簽核、Trello專案管理,甚至規劃未來ERP系統,這就像給員工一把「神兵利器」,讓工作流程更順暢、效率更高。
提前佈局規劃,不只是為了現在,更是為了未來的百人、甚至千人規模在做準備。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,新的事業體、部門自然會陸續成立。茶籽堂會根據業務需求,從內部或外部找合適的人才來領軍,像是成立經營企劃室、事業體籌備處等,確保每個新目標都有人專責推動。這裡的關鍵不是「人數」,而是「目標」,只要有明確的願景,就該思考如何組建團隊,讓公司穩健邁向下一個里程碑。
雇主品牌怎麼做?內外兼顧,創辦人親自上陣!
主持人Miriam也在節目尾聲以人資角度提問:「公司人資與其他夥伴,可以從何開始經營『雇主品牌』?」邀請Lauren分享雇主品牌的操作眉角,建議可以從兩個面向下手:
- 外部行銷:用社群媒體(如IG、LinkedIn)分享公司日常、工作環境,讓潛在員工看到真實的企業文化。
- 創辦人形象:創辦人親自分享經營理念與價值觀,讓品牌更有溫度、更有故事。這不僅吸引人才,也能凝聚現有團隊的向心力。
組織成長沒有標準答案,唯有持續學習與調整,茶籽堂成長故事告訴我們:每個階段都會遇到新挑戰,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。關鍵在於敢於面對問題、持續學習、適時調整。不論你是新創公司還是老字號企業,只要有明確目標、善用資源、重視人才,就有機會走出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。更多內容歡迎收聽 《不只是人資》Podcast 頻道!
【更多雇主品牌/人才梯隊/CEO(營運長)、COO(執行長)專訪延伸閱讀】
【不花大錢也能做雇主品牌】改善高流動的招募工作環境!面試時的每一個提問,背後都有其意義存在
【組織管理】「人才選擇」是企業發展關鍵!新創公司如何制度化?從2人到60人,打造品牌與團隊雙向成長|智選家 WitsPer 共同創辦人- Julie
【組織管理】1間公司要有人資(HR)嗎?帶領組織從招人到養人,原來人資應該要成為組織幕僚|臭味滾創辦人-夏綾那 Nana
【組織管理】什麼時候招募第1位HR?給優秀人資的3項實務建議,成功提升企業留才率|汪喵星球暨牧羊人集團創辦人-孫宗德(光頭老闆)
【關於 NotOnlyHR 不只是人資】
我是 Miriam,是一位講師、人資顧問,同時也在經營自媒體,分享職涯成長思維與人資顧問日常,讓人資,不只是人資。從企管全面下手,致力凸顯人資工作價值,給予螢幕前的你,可立即應用的方法,而不是空談。